提起北宋,總繞不開燕雲十六州(又稱幽雲十六州、幽薊十六州)這個話題,宋人的“金甌缺”情結,自開國以來就非常濃郁。
燕雲十六州是故土,是失地,必須要想辦法收回來。 這個要債的基調主導着整個北宋王朝,也讓後人在這個框架之內,一直對北宋這位“殘疾人士”抱有極大的同情感。 遼、宋的糾結北宋太平興國四年,宋太宗趙光義滅了北漢之後,揮師北上,準備端了幽州這口鍋。在趙光義看來,我來拿回我家的東西,天經地義。 而對於遼國來説,後晉天福年間交割的北方領土,幾十年後卻被另一個王朝索債,讓它感到非常窩火。 按照北宋的説法,燕雲十六州這塊地兒,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,你要是賴着不給我,我今後會活得很憋屈。 用開國老大趙匡胤的那句話講就是,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?
而對於遼國來説,你睡眠質量如何,活得精不精神,咱真管不着。但我家的東西,你看上了就想要端走?這怎麼可以。 前幾年年,姓柴的那個小子順走俺家瀛、莫數州、關隘,還沒給你們算總賬呢,你倒好,又開始打起歪主意了。
南面的鄰居,你這就太不講武德了吧? 兩個王朝各執一詞,從宋初開始的數次PK、羣毆,到真宗時期,澶淵之盟後私底下的一連串小動作。 燕雲十六州,最終成了兩個王朝之間難以徹底和解的頑疾。 那麼,作為兩個王朝的缺憾,引發了一千多年的爭論點,燕雲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,北宋又為何非要收復這個地方呢? 接下來,讓我們一起看看,北面那塊糾結之地——燕雲十六州,看看北宋為何做夢都想要將之收復。 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為了講清楚這塊地兒的重要性,首先咱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燕雲十六州的基本地理情況。
從地理上來看,燕雲十六州分為兩塊: 一塊位於太行山以西的黃土高原一帶,包括新、媯、儒、武、雲、應、寰、朔、蔚等州,又稱山後九州,這九州以雲州(大同)為核心;
另一塊位於太行山脈以東、燕山山脈以南的華北平原北部,包括幽、薊、瀛、莫、涿、檀、順等州,又稱山前七州,以幽州(北京)為核心。 這塊地兒,在大一統王朝時期,基本都是由中原王朝掌控的,在塞外騎兵如秋風卷殘葉、所向披靡的冷兵器時代,燕雲十六州的防禦屬性,確實很給力。 燕雲十六州在秦、漢時期屬於幽、並、冀三州範圍。看過《漢武大帝》的小夥伴們,對於其中雁門、代郡、漁陽、上谷這些地名肯定很熟悉,當年這裏就是抗擊匈奴入侵的一線陣地。
隋唐時期這裏屬於河東、河北道,當年,天可汗李世民替子孫終結了北面最大的威脅——突厥,李治又站在隋煬帝、唐太宗的肩頭,完成了對高句麗的絕殺,大唐北方壓力頓減。 因此,唐代時期,燕雲十六州部分州郡的名氣不是很大,但這塊兒特別是范陽(幽州)這個地面上出來的狠人,卻是各個都很知名。 像安祿山、史思明、李懷仙、朱滔、張仲武、劉仁恭,這些人,哪個都是狠角色。不光讓唐朝中央很上火,而且讓附近契丹、奚族也很頭疼,經常被吊打。
據《舊五代史》記載,每當秋高氣爽之時,盧龍節度使劉仁恭便會派遣輕騎兵悄悄馳出塞外,翻越摘星山,一路上燒個草原、打個劫,讓塞外遊牧部族們對之恨得牙癢癢,卻又無可奈何。 等到了立志恢復漢唐疆域的北宋時期,燕雲之地卻已經丟了幾十年。 而趙家天子整頓完南面諸國之後,也覺得只要燕雲十六州沒回來,這革命就尚未成功,同志們還需努力。 燕雲十六州——遼宋的生死旋轉門北宋王朝之所以對燕雲十六州這麼緊張,除了自古以來的故土情懷之外,還有源自於自身的現實短板。 地理不友好:燕雲十六州這塊地兒,地勢實在是太險要了,而且這地勢對北宋王朝來説,相當不友好。
燕雲十六州這個地方,如果你仔細看的話,可以看出,其範圍基本和長城的走向相重合,屬於超級防守型區域。 重巒疊嶂的山川(燕山山脈、太行山脈)護甲,再加上從秦始皇時期就開始修建的人工外掛——長城。使得燕雲十六州不管是在誰手裏,己方防守、進攻的話,都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而北宋這邊,汴梁周邊,屬於四戰之地,沒多少可防禦的天險。 遼國掌控着燕雲十六州,如果跟北宋交惡,就可以直接彙集兵力。 或從幽州南下,在華北平原上一路向南馳騁,直抵澶州,進窺汴梁。 或從雲州南下,直抵孟津,攻洛陽,夾擊汴梁(這兩條路線也是後來金滅宋的路線)。
而一路上,能夠阻攔契丹騎兵的,不過是一條反覆無常的黃河水道,關鍵這水道各地段還深淺、寬窄不一,冬季一結冰,更是直接坑。 打一個比方,遼國和北宋就相當於緊挨着的兩套房子,而燕雲十六州就是這兩套房子共用的防盜門,鑰匙在遼國手裏,你説北宋能不緊張? 北宋自身的短板北宋這個王朝立國時就給自己挖了很多坑,其中有兩個更是非常要命: 立都四戰之地 早在隋朝時期,隋煬帝就開始佈局江南,因為他發現,關中的經濟有些靠不住。而唐代立國之後,為了安定關隴門閥和抵擋突厥、吐蕃壓力、加上安史之亂,硬挺着在關中熬了幾百年。 中晚唐時期,朝廷的經濟仰仗東南已經定型,沿着大運河兩岸興起了大批城市,特別是地處咽喉要道的汴州,更是便利非常。
後梁開國皇帝朱温在這裏發家、建都,後晉時期成為朝廷所在的京畿,後周時期經過王樸的大規模拓展、改造,使得北宋接手之時的汴梁,已經有超級大都市的氣象。 在北宋決策集團看來,汴梁立都,很便利,也很實用,糧草能夠跟得上,經濟發展也好搞。 唯一不好的就是,不太安全。
為此,趙匡胤還專門想過遷都,想遷到洛陽,最終回到山河表裏的長安。他這種反時代的想法自然被決策層給否定了,但挖下了這個坑,就得考慮,沒有燕雲之地的天險防守,一旦北面來犯,該怎麼辦? 北宋朝廷通過在華北挖水道,修建水上長城,通過廣植密林,阻礙騎兵行進,通過修建堡寨,人工豎起關隘,希望能夠彌補一二。 但效果很一般。 最終宋真宗用澶淵之盟給大家做了個示範,而宋徽宗則用靖康之恥,給北宋這個坑,做了個總結。 強幹弱枝的國策
北宋的立國者看到了晚唐藩鎮的弊端,特別是五代十國那些軍閥強人們的種種無恥行徑,為了防止再次出現尾大不掉的局面,北宋朝廷最終決定,實行強幹弱枝的國策。 總體就是中央強,地方弱,這個對於防止作亂、以下犯上來講,確實是一劑猛藥。但凡事都有兩面性,中央禁軍很強大,但真正看護國防的可都是邊防軍呀,削弱了的邊防力量,靠誰來彌補? 邊防人不能多,但還得能防得住,莫過於利用地理天險來加持了。這就從客觀上要求,北宋必須拿下燕雲十六州,這樣既符合國策,也能夠在屯兵上面,省下一大筆負擔。 宋太宗的犀利操作,被試出了底褲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這個人,比較現實,而且當年曾參加過後周世宗柴榮北上收復三關三州的戰役,對北面遼國的戰力,也有着清楚的認識。 對於他來説,燕雲十六州這個地方,不好拿,但也不是拿不回來。剛剛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,國力虛弱,亟需休養生息,因此,他決定穩紮穩打,先積攢國力,然後再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。 在《續資治通鑑長編》裏曾這樣記載:
至於掏錢買地,這操作確實很另類,但宋太祖覺得國力不行,還不到收復失地的時機,這個思想是正確的。 然而,他這個指導思想沒有貫徹到弟弟趙光義身上,太平興國四年,滅了北漢的趙光義有些飄了,他決定繼續北征,一鼓作氣,拿下幽州。 最後,高粱河一戰,遼宋決戰,此戰戰況慘烈,遼國主帥耶律休哥身被三創,而趙光義身負一箭,坐着驢車,僅以身免,宋軍大敗,被遼軍追斬三十餘里,斬首數萬。 高粱河之戰,擊碎了趙光義的千古一帝之夢,也在北宋收復燕雲的大業之上,投下了悲觀的陰影。 收復燕雲,自此,任重道遠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