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詩,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高峯。在唐詩中,有一類以戰爭與戍邊為題材的詩,被稱為“邊塞詩”。它是唐詩中的一朵奇葩,唐代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邊塞詩人與家喻户曉的邊塞詩。 唐代的邊塞詩,既有蒼涼雄渾的邊塞風光,又有徵戰沙場的男兒豪情。同時,也不乏以思婦為口吻,表現兒女相思之情的閨怨詩,這一類詩歌,從側面反映戰爭的殘酷,豐富了邊塞詩的審美內涵,讀來更加打動人心。 吊邊人 沈彬(唐) 殺聲沈後野風悲, 漢月高時望不歸。 白骨已枯沙上草, 家人猶自寄寒衣。 震天的打殺聲已經平息了下來,曠野上,只剩下一陣寒風在哀嚎,場面十分悲涼。 戰士的故鄉,一輪明月在空中高掛,閨中之人望穿秋水,但是始終盼不到他的歸來。 看那沙場上,到處是戰士們的累累白骨,讓沙地上的草都乾枯了。 然而,戰士的親人們啊,卻還在給他們寄送禦寒的衣物。
大批有志報國的男兒,懷着保家衞國的理想,換上了戎裝,走向了荒涼的邊塞。但是,戰爭是要有人流血的,是要有人犧牲的。 戰爭,讓戰士們在沙場上流血犧牲,也對他們的家人是一種折磨。獨守空房的女子,在一個個漫長的寒夜,內心忍受着寂寞與煎熬,期盼着親人早日平安歸來,在一起團團圓圓。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。所以,能讓人記住的邊塞詩,未必是那些反映徵人戰場上英雄氣概,讓人熱血沸騰的詩,而是那些能觸動人的感情的詩。 本詩中,詩人像一位高超的導演,進行了兩次 鏡頭切換。 首句,詩人首先將人帶入戰爭過後屍橫遍野的淒涼場面,接着,詩人鏡頭一轉,切換到戰士的家鄉,那邊是望着一輪明月等待家人歸來的親人,不禁讓人心中有些難受。 後兩句,詩人又進行了一次切換,對比效果更加強烈。戰士們早已化作枯骨,親人卻仍然給他們寄去寒冬的衣物,盼望他們的歸來。 一邊是戰士們的白骨,另一邊是親人們的寒衣,儘管沒有描寫金戈鐵馬的戰爭場面,但是卻觸動了讀者內心中最深沉的悲傷,讓人潸然淚下。
這句詩同樣也讓人感覺無比悽楚。 最大的悲哀,是你已化作白骨,而我還在給你寄送寒衣。 一件小小的寒衣,包含着多少人間的脈脈温情,這也許是一種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