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,很多人在微信後台反應手腳開始感到涼容易感冒,大姨媽肚子痛,吃東西不消化,但卻容易上火:例如吃一顆紅棗也覺得咽痛,還感覺喉嚨有痰。其實這種上熱下寒的現象在當今社會很普遍的,簡單地説,是身體的冷和熱沒有去到該去的地方。人的是正常狀況是水火既濟的和諧情況——即心火下去,向下滋養腎水,腎水蒸騰,向上滋潤身體,這樣水火既濟,形成良好循環。但當心火不能下降於腎,腎水不能上濟於心時,可使心火獨盛,循經上炎,引起「上火」等症狀,但這個火併非「實火」,而是「虛火」,為「離根之火」,因為除了這些症狀外,還因為腎水沒有得到心火的温煦,下降寒冷,出現「下寒」的症狀。對於「上熱下寒」體質的人來説,一般會同時出現下述列表中的一個或多個症狀: 上面出現「上火」:皮膚油膩、毛孔粗大、青春痘、口瘡口臭、牙疼、咽痛、目赤紅腫、眼乾眼澀、甲狀腺類問題、心煩不安、焦躁、易怒症狀主要出現在上焦及中焦。下面出現「寒氣」:手腳冰冷,特別怕冷、腰膝痠軟、尿頻、小便清冷、便溏腹瀉、腹冷胃痛、女性出現白帶清稀、宮寒不孕等,男性出現精冷不育、飲食耐温不耐寒、膚色暗沉,長黑斑,甚至有水腫等。我們這個時代,上半身一直在動:眼睛在動,看電腦、看手機,嘴巴在動,吃零食、吃油膩食品,腦子在動,想工作、想自我增值,資訊那麼多,我得跟得上節奏,操心完事業,還有自己的小家庭...年輕羣眾在學習、工作中或因情志不暢、精神壓力偏大故情緒波動較大;或因生活習性不良,熬夜,喜飲生冷或久居潮濕寒冷之地而受涼;或者因身體虛弱,還用不恰當方式減肥等,都會有可能導致上熱下寒。之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會出現「上熱下寒」的體質,除了大家熟知的熬夜勞神、恣情縱欲、飲食生冷、露體受寒等因素之外,久坐久卧、缺少運動同樣是不可忽視的一大原因。運動不足,經脈的運行自然會逐漸下降,接着會導致陽氣生髮不暢、鬱閉阻塞,該暖的地方又暖不到,「上熱下寒」也就不足為奇。適當的運動可以使陽氣有序運轉流動,去到該去的地方。進入秋冬之後,身體氣血開始封藏,不適合劇烈、高強度的運動,而此時操練八段錦便是非常合適的選擇。針對「上熱下寒」體質,可重點練習八段錦裏的「搖頭擺尾去心火」和「雙手攀足固腎腰」兩式:上寒下熱,第一需要引火歸元。一升一降,把火引導合適的位置,身體內的圓運動才能運轉,才能保證身體的陰陽交融,寒熱處於正確的位置,否則一直擰巴。 這一招對去除心火很有幫助,做功時要注意,儘量不要打折扣做,身體搖轉時使脖頸和尾閭儘量對拉伸長,速度柔和緩慢連貫。脖子全程不要硬着,下頜不刻意內收或揚起,使頸部肌肉儘量地放鬆伸長。如果費力就一右一左做兩次,以後再慢慢增加次數。 經常上火、口腔潰瘍、喉嚨腫痛、爆痘的人多是虛火,頭面飄虛火,中下焦常年寒濕,常做這個動作,可以把上飄的虛火拽回丹田,温暖腎水。重點:頭四個八拍要配合吸氣,後四個八拍要往外呼氣。 
方法:兩腳分開,相距約三個足底的長度,屈膝半蹲成騎馬勢。兩手張開,虎口向內,扶住大腿前部。頭部及上體前俯,搜索關注公眾號:經絡穴位圖解,然後作圓環形轉腰,轉動數圈後再反方向轉腰。
在轉腰的同時,適當擺動臀部。如配合呼吸,則在轉腰時吸氣,復原時呼氣。 作用:去心火,避免長暗瘡、暴發青春痘、流鼻血、情緒暴躁等情況的發生。適合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。動作較複雜,可量力而為。 八段錦功法裏的 “雙手攀足固腎腰”,是通過俯身、雙手攀足,來專門鍛鍊腰腎達到心腎相交的一個方法。
方法:站立,並足,兩膝挺伸、上身前俯,以兩手攀握兩足趾,頭略昂起。然後恢復直立姿勢,同時兩手握拳,並抵於腰椎兩側,上身緩緩後仰,再恢復直立姿勢。重複幾遍。本式採用自然呼吸。 作用:可使腹直肌以及腳內側的經脈得以伸展,透過手的熱量對腎臟進行按摩。兩手如攀握不到兩足趾,可不必勉強。 要領:腰為腎之府,如果長期腰疼、腰肌勞損會導致腎虛,腎虛也會導致腰部不適,二者互為因果。此動作簡單易學,功效顯著且不受地點限制。 制吳茱萸50克,肉桂50克,兩藥磨成細粉後用40ml陳醋和適量熱水調和成膏狀(禁止內服)。到藥店買小號的空穴位貼(易過敏的皮膚可以選擇防過敏介質穴位貼),晚上睡前取適量藥膏放在穴位貼的圓圈裏,貼於腳底的湧泉穴上,睡醒揭下,連敷七天。湧泉穴:足少陰腎經之井穴。卷足,足底前三分之一處可見有一凹陷處,按壓有酸脹感,即為此穴。(能除濕氣,保真元。) 
「湧」為上湧之意思;腎屬水,該穴位為腎經第一個穴位,經氣在此如泉水一般上湧至全身各處。  有些師兄屬於敏感膚質,可能會對中藥粉過敏,這樣的話就要考慮選擇其他方法了。 若畏寒、四肢不温十分明顯,泡腳便是再合適不過的法子。取艾葉(最好是艾絨)15克,桂枝10克,制吳茱萸10克,加入適量清水煮沸20分鐘,然後放涼到你能接受的温度,切記別兑涼水,直接泡,水温不夠了就直接再續熱水。一般來説,泡腳水最適宜的温度大概是40~44℃,水面超過腳踝大概2~3釐米最好,時間控制在15~20分鐘,微微出汗為宜。邊泡腳邊用雙手搓後腰,效果更佳。泡完之後再搓搓腳底的湧泉穴,滋養腎水,既能補陽,又不至於讓人上火。對於「上熱下寒」體質的虛浮之火來説,需要用合理的方法把它引到應該去的地方,同時依靠外力驅散積聚在身體下部的寒邪,那麼艾灸就是非常合適的選擇了。調理時,取神闕、關元、三陰交、湧泉等穴位,每個穴位灸25~40分鐘左右最佳,連續灸5天,休息兩天,然後繼續進行。 關元穴:仰卧或正坐位。從肚臍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線直下4橫指處即此穴。三陰交:手四指併攏,小指下緣緊靠內踝尖,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與脛骨後緣的交點,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。 這裏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,腳心的湧泉穴應當放在最後灸,而且不可缺少,這樣做才算是讓「引火歸元」這個過程實施完成,而且不至於讓你因為艾灸重新上火。注:(版權聲明:本篇文章內容由小編進行網絡整理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繫小編,小編會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。本平台旨在傳播養生知識。 |